第一台all in boom是HP Gen8,一代经典,我现在还记得从computeruniverse德淘回来,那么大一个大箱子抱回家的喜悦。
但是用了9年以后,还是盘位不够了。
新欢配置如下:
系统:Windows Server 2019 Datacenter
主板:Super Micro X10SDV-4C-TLN2F
处理器:Intel Xeon D1521
内存:三星 服务器拆机条 2133MHz (128GB)
SSD:Kioxia RC20 (2TB) / Hynix PE6011 (8TB) / TOSHIBA HG6 (512GB)
HDD:WDC WD40EFRX (4TB) / HGST HUS728T8TALE6L4 (8TB) / WDC WUH721414ALE6L4 (14TB) / ST16000NM001G (16TB)
电源:Thermaltake SFX 450W
机箱:Silver Stone DS380
UPS:APC BK650M2
硬盘这么乱是因为容量的宗旨是用完再加盘,图片中那块红盘当时在狗东1000多大洋购入…
所以很明显,我压根没用Raid,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。
自己并没有那么高的数据高可用场景,真正重要的就一些照片、文档,分别在不同的几块硬盘做了手动备份。
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因为机箱比较小,第一次尝试手搓模组线,可以根据机箱定制线材长度的感觉很棒。 主板自带的散热器是被动散热,万能的x宝加了个风扇。 这个电视柜是特意定制的,上面放机箱(当时还是Gen8),下面放插排、交换机、UPS,所以选这个机箱也是出于尺寸能塞进电视柜的角度考虑。 当时Hyper-V刚出来的时候还是很惊艳的,所以选择使用windows,DSM还是5.2你敢信,但好像这样用着也还行。3个虚拟机分别是,DSM (5.2),OpenWrt (旁路由),Ubuntu (Docker母鸡)。
我一开始真的设想的是等DSM出了新的版本,直接更新虚拟机,数据反正是不影响的。哪知道新的DSM都没有ISO文件了,于是我就永远停留在了5.2…
网络拓扑基本没啥改动,由于DSM5.2拉不到docker镜像,所以在Hyper-V重新部署了一个Ubuntu,就跑各种Docker用。
5